目前,我國快遞和外賣行業呈現高速度增長趨勢,并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企業,例如:阿里菜鳥、京東物流、餓了么、美團、蘇寧等。在中國人口紅利下降,人力成本飆升的風口下,機器人換人已是大勢所趨。在配送領域,有Segway Robotics、YOGO、深蘭、云跡、真機智能等公司,無人配送機器人的市場角逐戰早已打響。
在2018年,多家配送機器人公司相繼獲得A輪融資,新興科技企業也不斷傳出合作的公告,進一步表明了配送機器人走向熱潮的發展趨勢。隨著技術公司的積極探索,有業內人士分析,室內配送機器人有望率先實現大規模商用化場景應用。
無人配送興起的背后
配送機器人在這個智能化風口浪尖上找到生存的核心點在于整個配送行業市場需求量極為龐大。
1、配送行業市場基數大、增速快
從整個中國市場來看,快遞和外賣的需求,每日增高,2018年兩者基數分別達到:300億件/年,4000w單/天,其增長率高達30%+ CGAR。
有相關數據顯示,自2016年開始,我國全球快遞年業務總量達到700 億件,在全球的物流市場價值上達到9萬億美元。單單我國的國內市場,其快遞業務量 在2016年就突破300億件,每年增長幅度高至30倍。
2、人口紅利下降,配送行業人力成本增高
某知名調研機構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力成本從2015年以來,十幾年的時間里飆漲了五倍,預計2050年的時候,我國老年人口比例是2018年的三倍以上。
按此數據來看,配送行業是人口密集型行業,預計,2020年,我國配送行業業務量(包括快遞、餐飲)將高達1000億件。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據美團、餓了么等企業發布的數據,外賣平臺注冊人數超過400萬,按每人每年10萬元的成本計算,那么未來配送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4000億。
配送機器人有三大瓶頸
與配送機器人外觀相似的服務機器人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數年之久,但功能等都無法滿足室內無人配送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機器人的硬件產品供給上。
室內配送機器人最難突破的三大瓶頸就是實現低成本、高可靠性、可量產。三者之間需要互相平衡。
人們常說的,便宜沒好貨就是一個道理,低成本往往就代表著配送機器人產品使用了減價的元器件,而要提高產品可靠性,就要通過第三方軟件。
當然,隨著技術的發展,配送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成本逐漸降低、視覺VSLAM避障技術成熟、量產經驗逐漸積累,低成本、高可靠性、可量產的室內配送機器人也成為可能。